影片以尼采和布雷尔为主要角色,以布雷尔治疗尼采的“绝望”开始,开启了一段扣人心弦的相互疗愈之旅。 一位女生求助于医生布雷尔,想方设法治疗她的爱人尼采,从而成就了一段抑郁绝望的哲学家和面临“中年危机”的心理学家的思想碰撞,治愈者与被治愈者的角色多次转换,最终两人都得到救赎。 原本的计划是布雷尔装成请尼采治愈自己,然后择机去治疗尼采。尼采反而尽职尽责,认真对其实施“治疗”。首先建立关系,转变称呼,放下彼此防御。针对布雷尔对病人的幻想,尼采采取了诸多心理治疗的办法,但都无济于事。布雷尔受尼采“永劫回归”思想影响,在弗洛伊德的催眠体验到他想要的“自由”后,得到治愈。 其实,两位主人公反应了两类人。“你会思考些什么?如果你不是被外来的那些念头所盘踞”“我们对欲望,要比对欲望的对象爱的更多。”如果迷茫时庆幸还有这么一部电影,让你记得还有尼采,虽然现实中我们大部分只能当布雷尔,但安逸的生活就是死亡,精神的建立永远是清醒和痛苦的角力赛。
影片中不仅仅是布雷尔对尼采的救赎,在治疗的过程中,尼采指引布雷尔去放弃,放弃生活、放弃事业、放弃他的家庭。在放弃的同时再去获得,获得不再负重前行,不再需要回应学术界的期望,获得自由。 在遵从内心之时,选择必要的,然后热爱所选择的,或许就是作者在《当尼采哭泣》里传达的最终价值观,或许这也是人得以活得长久愉悦的唯一方式。